作家部落 张戬炜

    23、夜头矕旰  

     

    这是一句常州话,现在还在流通。不知为什么,上海人编的《吴方言词典》没有收录,常州人自己编的《常州方言》也没有收录。查了一些古籍,没有出处。矕旰,更是没有组合先例。换言之,把这两个字组合起来,是我大胆妄为。

    但是,要准确表达这句常州话,只有这一个组合。

    我试着从造字的角度,去推敲——

    矕,音:mán。部首为“目”,从“䜌”。䜌,音:luán。

    目,眼睛。作为部首,与许多字组字,很有趣。举几个例子:

    眷:这个字下面是“目”,上面的是“手米手”三个字的简化。原意为关爱、顾念。一个人关爱、顾念他人,用双手捧着一把米,送到面前,用眼睛看着他,叫“眷”。

    督:叔,本义为“拾”。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里说:“九月叔苴,采荼薪樗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拾麻秆不是收稻谷,拾不多,所以,衍化出“少”的意思。又从“少”字里衍化出“幼”的意思。“叔”字与“目”字一结合,立即彪悍起来,变成“监督”、“督察”、“总督”。对不起,要管人了。为什么?东西不多,众目睽睽,你要想多拾点,对不起,恭请你一边凉快去。

    省:省者,少目也。什么叫少目?就是看不大清。这个字原意是看草丛中的东西。草丛里有东西,是什么?看不清,要仔细分辨,不能草率下结论。万一草丛是一条毒蛇,你当是一只兔子,一口咬来,完完大结。所以,皇帝决定拿它来作为一级行政机关的名字,是有深意的。你高高在上,下面是什么情况,看不大清,要仔细审察、谨慎施政。

    还有许多——盲:眼睛死了,看不见了。瞽:眼睛像鼓,中间空了,也就是眼珠没有了,当然看不见了。看:一只手搭在额头上,向前张望。瞥:眼睛里有翳,眨巴了半天,才看清一点。

    那么,与“䜌”字搭档的“目”字,是什么意思?

    䜌,本义为“乱”,就是一把丝,绞在一起,乱了。弄乱了的丝,不能扔掉,要整理出来,于是又有了“治理”的意思。丝一旦理顺了,绵绵不绝,所以又有“不绝”之义。   

    同学少年都不贱,这个“䜌”字当如是。因为它的意思好,是治理、是不绝,所以,皇帝老儿的豪宅,就用它搭建。一个“䜌”加一个“金”,叫“金銮殿”。出门坐的豪车,叫“銮驾”、发动机的声音,叫“銮音”。开道的保镖,叫“銮仪”。用的刀,叫“銮刀”。回家上炕,叫“銮回”。

    还有“恋”:眷恋、思恋、留恋、依恋、爱恋、热恋、初恋……

    还有“峦”:峦山、峦壑、峦峤、峦丘、峦穴、峦谷、峦嶂,杜牧一句“云中乱拍禄山舞,风过重峦下笑声”,风流千古……

    言归正传,“䜌”与“目”搭配,组成一个什么阵容呢?查了一下,一共有四种意思——

    第一:美丽的眼睛。是呵,眼睫毛像闪亮的蚕丝一样,乌黑的瞳仁在后面忽闪忽闪,美丽无比。

    第二:眼睛里生了翳。蚕丝没有长在眼睫上,长到眼睛里去了,于是眼睛混沌了,看不清了。

    第三:覆盖。既然是一层蚕丝,总能盖住点什么。那个写《汉书》的大才子班固在《答宾戏》中说:“今吾子幸游帝王之世,躬带绂冕之服,浮英华,湛道德。矕龙虎之文,旧矣。”说的就是“覆盖”。

    第四:窥看。不管看得清、看不清,还那东西被盖住了,看,总还是能看的。韩愈文章称大师,看不惯有些轻浮子弟,动辄渺视李白、杜甫,奋笔疾书写下千古名诗《调张籍》,说“李杜文章在,光焰万丈长。不知群儿愚,那用故谤伤。”中间有两句叫“顾视窗壁间,亲戚竞觇矕。”觇矕,就是窥看。

    就这四层意思,与常州话所表达的,貌似没有大关系。可是,且慢,上面说的是本义,还有转义:“目昏暗”。

    前面说了,一层蚕丝这东西,放在眼睛面前,总归要起作用。做成眼睫毛,是美丽,放到别处,就麻烦了,就让人看不清楚了,要“目昏暗”了。

    东汉大儒马融写过一篇《长笛赋》,里面有“长矕远引,旋复回皇”之句。长矕远引,眼睛视及远处,模糊不清。旋复回皇,声音去住无定、高下不常。

    简单说一下“旰”。

    旰,音:gàn。意思是天色已晚。旧时拍皇帝马屁,说这个皇帝不懒,很是为老百姓勤奋工作,常有一句成语可以像厕所里的磁砖一样贴上去,叫旰食宵衣。什么意思?此皇帝天很晚才坐下吃饭,天未亮就穿衣起床。

    矕旰,组合的意思就是:眼睛看不清、天色已很晚。

    夜头矕旰,其实就是“夜矕旰”。常州方言读,读音是什么?呵呵,“夜头蛮尴”。